<
t2b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血淬中华 > 第21章
    远处,浓密的雨云越发厚重起来,天际的边缘传来隆隆滚动的雷声,一场暴雨随时都会来临。

    一阵凉风刮过,冯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次京师之行能有如此大的成果,实在有些出人意料,而他提出地“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最终又落回到自己头上,更是让他喜出望外。虽然临榆位于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地带,对东北、直隶甚至是京畿都具有强大的军事威慑作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是它毕竟离京师过近,受朝廷制肘太多,不利于开展经济建设以及义勇军的进一步发展;而驻防旅顺、大连尽管对京师的影响力大为减弱,且不可避免地要与沙俄、的利益发生激烈地矛盾冲突,可它地处沿海地区,又获得了清政府的特别政策,将来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另外,此行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同时获得了帝、后两党的基本认同,每一方都把冯华和义勇军视为可以争取的对象,这一点对义勇军将来的发展壮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冯华也明白,这种发展如同走钢丝,但他信心十足,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好平衡。

    想起刚才翁同龢、李鸿藻、孙毓汶三个军机大臣,以及各部院近百名大小官员为自己送行的极尽殊荣的壮观场面,冯华不由得苦笑了一下:真不知是因为送出的那些价值不菲的“别敬”(向京官辞行送的礼金)在起作用,还是自己宦途正在走红的缘故?

    冯华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来一去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打算是悄然而来,保持低调,尽快回到辽东。可结果却偏偏事与愿违,在京城耽搁了近一个半月,还闹得如此轰动。

    压抑了一下踌躇满志的心情,冯华转过头对着等待送行的官员离去之后,才追上来的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说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雨眼看着就要下起来了,康先生、复生兄、卓如兄,你们也尽早回去吧!”

    微微点了点头,谭嗣同颇为伤感地说道:“子夏,来京的这二十几日实在是让我感慨颇多,尤其是与子夏你相识、结交更是让我深感不虚此行。今日一别,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谭嗣同的真情流露,令冯华心中极是感动,他们两人虽然只有短短的数次相会,但是同样真诚、豪爽的性格,以及为国为民请命的远大抱负,让他们一见如故、情同至交。紧紧拉住谭嗣同的手,一向感情不外露的冯华也不禁唏嘘不已,久久都没有说出话来。

    有感于冯华与谭嗣同的深情厚谊,梁启超朗朗一笑:“人生自古伤别离,复生、子夏诚乃性情中人也!不过,你们也不必如此伤感,子夏此次回去必可大展宏图,如果复生兄有意,不妨到旅大与子夏一同施展胸中的抱负。”

    “是呀!冯华此次进京得蒙皇上授予‘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正欲借此良机,为中华之崛起一展所学。康先生、复生兄、卓如兄,你们要是看得起冯华,不如到旅大与我共建特区、再创中华辉煌?”借着梁启超的劝慰,冯华适时向三人提出了正式邀请。

    “为中华之崛起一展所学”的提议,使谭嗣同精神为之一振。仔细思考了一番,他欣然说道:“既蒙子夏不弃,嗣同又岂敢相拒。待我此次回家拜见过父母之后,必当前往旅大与子夏一会!”

    谭嗣同允诺前来相助,令冯华大喜过望,连声说了几个“好!”字之后,他又将探询的目光投向了康有为、梁启超二人。

    其实对于冯华,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都是极为佩服。甲午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而“公车上书”的毫无结果更是让他们忧愤之极、无可奈何。可是自从这个年轻人出现以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变法维新运动之所以能开展得如此顺利,冯华绝对居功至伟。虽然这个年轻人对改革变法的一些观点、看法,康有为至今也不甚赞同,但向来心高气傲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冯华的这些做法,取得的实际效果确实非常突出。不过,要让他改变自己原来的变法设想,到“旅大经济特别区”屈尊于冯华之下,却也是康有为万万不能忍受的。

    见康有为只是不置可否的微微点点头,梁启超不由心中一叹:自己老师的脾气秉性,他可是知之甚清,凭他的才情与傲气,是断不肯屈尊于人下的。没奈何,梁启超也只得冠冕堂皇地说了几句“一定前去拜访”的客套话,并没有给冯华一个明确的回复。

    知道事情不可强求,冯华并未再多做邀请,只是朗朗地一笑,向三人一抱拳道:“既然如此,冯华与诸位就此别过,我会在旅大恭候着各位大驾光临。复生兄,一定要早些过来啊!”说罢,冯华与三人依依分手作别。又是一阵嘱咐后,他与站在不远处的李九杲一起向着停在路边的马车走去。

    风是雨的头。渐起渐疾的凉风驱走了刚才的潮湿闷热,大片大片积雨云慢慢从天边压了过来,早已等不及了的车把式扬起了鞭杆,抖起了几个清脆的响鞭,骚动不安的马儿如同脱缰野骥,奋蹄疾飞。

    按照计划,冯华他们还是要先到通州张家湾,然后再乘船顺北运河而下,前往天津。可是,就在他们还没走多远,一直耿耿于未能与秋瑾作别的贺菱儿和龚芳,突然惊喜的发现一个身穿青色儒衫、她们熟悉异常的身影,正静静地站在前面不远处的路边望着他们。不等马车完全停稳,欣喜若狂的她们就一声欢呼,跳下车向着秋瑾跑去。

    能在临别之际再次看到心中一直不能忘怀的秋瑾,冯华心中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温馨与平静,不管今后与秋瑾会有怎样的结果,他都会把这段儿感情的经历深深埋在心中。轻轻走到距离三人说话的不远处站住,冯华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刚强的女子,依然还是那么英爽洒脱,但俏丽无比的脸上却多了一份儿以往没有过的轻松与决然。

    又是一阵欢呼,贺菱儿和龚芳同时跳了起来,二人扭过头冲着冯华喊道:“冯大哥,秋姐姐说想和咱们一起去天津,你说行不行?”

    心中一阵惊喜,冯华快步走过去说道:“当然可以了。不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不等秋瑾回答,心直口快的贺菱儿率先抢着答道:“秋姐姐已经决定离家出走,与那个不学无术、胸无大志的王廷钧分道扬镳了。秋姐姐今后要走自己的路。”

    贺菱儿的话,如同一声巨雷在冯华耳边响起。秋瑾竟然在这个时候就毅然离家出走,她的命运还真的因自己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本来,冯华已经断了与秋瑾继续交往的念头,可是命运却再一次把秋瑾推到自己的面前。已经趋于平静的那份感情,漪涟再起,一时之间,冯华心乱如麻。

    就在冯华他们准备离京、朝野上下都把注意力聚集到京师发生的这一幕幕重大变故和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之际,席卷台湾全岛的“反对割台,誓死抗战”的浪潮,也随着的悍然出兵以及“台湾民主国”的成立达到了高潮。

    自《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台湾同胞哭声震天,达于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纷纷以鸣锣罢市进行抗议,岛内民众亦拥围各地官署,要求饷银不准运出,军械制造局不准停工,税收全部留作抗击日寇之用。在籍工部主事,台南府罗山书院、嘉义府崇文书院的主讲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联合致电清政府,要求清廷废约抗战,保卫国土,奏文称:“割地议和,全台震骇。……臣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署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在岛内外反割台声浪的推动与影响下,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首的驻台官员也纷纷对民众的“保台反割让”行动予以声援和支持。

    1895年6月5日,虽然距正式交割台湾的日期尚有将近一个月,但早已迫不及待的政府就正式任命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并率领直属部队约7千人和海军常备舰队11艘军舰,从广岛宇品乘船出发向琉球进发;同时,原驻于金州的近卫师团约15000人,在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率领下,分乘14艘运输船赶往琉球中城湾与桦山资纪会合。

    由于朝廷至今仍对“反对割台,废约再战”的呼声置之不理,台湾的形势已到了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誓不从倭”的台湾人民决心起而自保。6月6日,丘逢甲邀集一批台湾的官吏名绅,倡议建立一个“抗日保台”政权,当即就得到万余民众的签名支持。他们立即篆刻了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印绶,以鼓乐为前导,上万民众紧随其后,高呼“台湾属倭,万众不服”的口号,齐聚台湾巡抚衙门,竭力挽留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暂摄台政。

    此前,唐景崧已经接到朝廷“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着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的谕令,但面对着广场上悲情难拟,万人恸哭的感人场面,他也不由得为台湾百姓的爱国精神所激荡。出于一时的义愤与感动,唐景崧决定接受挽留,与台湾士绅百姓一起共御日寇、保乡卫土。

    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声援,有利于今后同侵略者周旋,6月7日,丘逢甲等人以全台民众的名义,会见了在台北的欧美各国记者,发布了《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此时,无论是从舆论上,还是组织上,台湾民主国的筹建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6月8日,在台湾抚署门前的广场上,蓝地黄虎旗在风中猎猎飘扬,广场上刀枪林立,成千上万的台湾民众聚集在这里举行“保台抗倭誓师大会暨台湾民主国成立大会”。